过一段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发布时间:2014-6-12 16:54:34 浏览次数:280

 

 

             过一段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 读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有感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为什么是抚松》、《新教育十讲》、《面向个体的教育》……手中的书带我走近教育家李希贵,走进高密,走进抚松,走进新学校。

当进入书的尾声,我需要重新打量这段时光,审视它们留给我的印记。

几部教育专著背后是一段段早已深入人心的教育记忆,这些记忆诠释着教育人那博大的教育情怀,让书之外的阅读者思考与改革的情绪涌动。

所以,阅读不应该是一种观望,而是一种沉潜,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可以复制的教育密码,寻找与之相通的教育思想。

于是,我记载下与教育家相逢时光的芬芳,记下在这个春天里,我用思的小舟行于新教育的长河,困惑、彷徨、焦灼的情绪豁然消散,眼前逐渐明朗起来。

起 程——

且读且思考,成了这个春天我生活的主旋律。

这期间,我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新学校十讲》、《为什么是抚松》、《面向个体的教育》……在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逐渐丰满自己。

初识李希贵校长,是因为恩江小学在2010年加入了新学校实验,此后,张库林校长便分期分批派所有行政人员参加了每年的新学校学术交流会。我在20124月来到深圳,在红岭中学见到了这位伟大的教育家。我用“伟大”来形容李校长,一点也不为过,他将“尊重人、欣赏人、珍爱人”的可贵思想渗透到教育的每一步,将改革改到深处。在这次的学术会上,我利用中场休息的时间,和李希贵校长进行了简短的交谈。李校长的话语如春风拂面,原来,普通学校的普通老师也能做到:让学生快乐,让自己幸福,让社会满意。

2012年的415日,李希贵校长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两千位校长、老师,以《课程形态  学生情态  教师状态》为题,讲了“国家课程怎样与学校课程融合、教育怎样面向学生的成长、怎样看待教师的职业倦怠”三个问题。如今,我读着《新教育十讲》,从20071月一路走到20124月,李希贵校长对新学校的思考、对学校管理的认识、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思考、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对教育细节的关注等等,无不叩问着我们的心灵。

教育家是怎么成就的?李希贵,也是从一个普通语文教师干起,开始了对教育的实践与感悟,他的一生可以这样来概括:不断读书,不断思考,不断改革。对教育的一腔挚爱,奠定了他的教育理想的“底色”,他以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以教育改革为依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非常动人的教育图景,但最可贵的则是不管他当一位语文老师还是做校长、做局长,都处处闪耀着人文思想的火花。

与李希贵的教学观、教育观、管理观相比,我似乎找到了自己从事教育行业以来的丝丝足迹,但每一次都如此模糊,似乎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为什么李希贵校长在谈起他的教育、教学、管理能如数家珍?那些长者的名字、领导的名字、同事的名字、学生的名字,那些经年的教育往事,在他记忆的深处,是如此的动人?当他把这些故事讲给我们听,又是如此震撼我们的心灵,引起我们的思考。我想:用心去做,去思考,去总结,成就了他想成就的这一切。

读完这几本书,我深深感慨:原来教育是如此之美,原来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思 考——

在感受李希贵校长博大的教育情怀的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沉思1980年的时候,李希贵校长他只是一位普通的语文老师,可是他的理念和做法却如此超前:教育要平等、要把学习的权利坏给学生、引导学生大量阅读……那时候,也没有谁要他这么做,他也觉没有想到,几十年后的今天,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那么多的学校、老师。

我们绝大多数老师的敬业精神抖擞令人敬佩的,所有的老师的工作都是一样琐碎而辛苦;为什么只有少数老师成为了教育专家或专家型的教育者呢?李镇西说:实践、思考并记录,这正是一个普通老师成长为一名教育家的关键所在。我们当然不会奢望每个老师都成为教育家。但是,会学习、会思考、会实践,就能慢慢成为一个优秀的老师。现在,我们大多数老师已经不爱读书了,也懒得思考,更不要说改革了。

一方面,我们的老师觉得压力大,家长、校长都很看重分数,甚至把分数作为衡量老师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老师们也很害怕改革,怕麻烦,不愿打破原有的模式,因为改革的确是需要付出更多。

前不久和刘武德老师通电话,和他聊起了最近在读的书,交流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刘老师嘱咐我说,一定要珍惜这样的机会,并不是人人都能当校长,要在这个位置上做点有意义的事,在这个学校留下点痕迹。让二小的孩子在二小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是的,先自己行动起来,才是硬道理。

不仅仅于此,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时,李希贵的一番话更是让做校长、做老师的我深感忧虑,请看:

很多孩子到学校来不是因为喜欢上课,甚至也不是因为喜欢老师,这非常可怕。他们来到学校,只是因为可以和同伴在一起。有些孩子喜欢语文、数学,但不喜欢上语文课、数学课;很多孩子喜欢运动、喜欢唱歌、喜欢画画,但不喜欢上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孩子们非常愿意表现自我,私下里同学间、同伴间说起话来滔滔不绝,甚至眉飞色舞,可是在校园里、在课堂上却是谨言慎行。学校到底怎么了?学校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在学校里孩子会这样?

是的,这的确是发生在我们很多学校、很多孩子身上的事,那么,是哪里出了问题?我们的教育理念还不够先进?我们的课程改革并不能适合学生的需求?我们的科任老师还没有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李希贵说:一个孩子对一门课程的喜爱,有时并不是基于课程本身的什么价值,而是很可能是一些常常被老师们忽视的十分微小的细节。当孩子们从细微之处感受到了老师真诚的爱,当孩子们同样爱上了自己的老师,也就是孩子热爱这门学科、热爱学习的开始。

我们再来看看《面向个体的教育》,多年来,李希贵校长和他的团队积极应对各种挑战,调整组织结构,进行各种激动人心的创新。在十一学校,因材施教正在落地,请看:

一所中学,没有了行政班,没有了班主任,没有了班干部。4000多名学生,4000多张课桌,1430个教学班,100多门课程,200余个社团,40余款校服……

也许,北京十一学校的奇迹我们无法复制,我们的改革将受到教育设施、学校师资、教育体制的制约,但是,有没有一种更好的方法,能让我们在现有的条件下,在现有的基础上,在当今的环境中,来一场改革,让师生感到自由、幸福、快乐,让我们的教育自由呼吸?

“良好的校园环境、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一流的师资队伍”这三点中,其实我们大多学校已经占据了前两点,而我认为“一流的师资力量”是完全可以打造的,因为,所谓“一流”并不仅仅指老师的专业素养有多高,能拿多少个教学竞赛奖,能写多少篇论文,恰恰是每位老师能否实施着“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发展、关注孩子心灵”的教育。正所谓:美好人性的塑造,并不需要什么高超的教育手法,融洽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成年人的善良、民主、宽容、仁爱,这一切,就是美好人性生长的最适宜的土壤。失去了它们,任何教育都将是徒劳的。

重要的是观念而不是方法,有了好的教育理念,方法可以创造出好多好多。老师们的潜能,远比我们预料的要大得多。

那么,抚松创造的一个个奇迹是否可以借鉴到我们一个学校?《为什么是抚松》这部书里的所有事都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大大小小的篇幅都真实反映了抚松教育改革历程:

一个个校长从当初拉链式听课评课比赛时那份尴尬和想不通成为了今天的一个个业务能手,从课改号角下的埋怨和观望到现在的成功和欣慰,从死气沉沉的应试校园到今天的园林式校园,书香校园等各具特色的活力校园,从传统的梯田式课堂变成了小组合作的课堂、茶馆式课堂……

改变我们的管理观,升华我们的教育观,调整我们的教学观,迫在眉睫!

行 动——

把我们的行动拿出来研究,把研究的成果付诸于行动”是对新教育的最好诠释。

在《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中,那若干个取自生活,源于实践的原生态小故事,让我们每个人都真切的看到了李希贵对教育独特的感悟与思考,书中那些朴素的教育心得又是那样隽永绵长。他的教学观、教育观、管理观,是我们借鉴的法宝。

要改变老师的教学观念,必须先改变老师的教育观念,因为,只有你的学生观转变了,你的课堂教学才会更有人性的光辉,而要改变老师的教育观,我们管理层的管理观念的调整改变,才是重中之重。

全员学习李希贵:苏霍姆林斯基说:“启发智慧和鼓舞人心的书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学校首先是书籍”。所以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只是一个开始,一个起点。

我们发给全校老师每人一本《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在要求老师们读书的同时,我也给他们下达了任务:每位老师认真阅读《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6月中旬前将读书的感悟发发至学校网站之“醉美书香”栏目。并进行读书感悟评比、

不仅如此,我特意选订了近40本教育专著,送给了部分年轻老师,希望利用这样的形式来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度,自愿加入到课改的行列中来。

读完书的第一阶段,学校在420日晚上举行了“我的教育故事”演讲比赛,受到李希贵校长那些朴实、原生态教育故事的启发,我校参赛的老师用一段段充满爱的教育经历,用一次次荡气回肠的心灵表白,讲述了他们为人师的苦,为人师的乐,让在座的每位老师跟着演讲者时而激情飞扬,时而又潸然泪下……

教育观既学生观,而观念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所以,整体提高老师的职业认同度,让所有老师都能实现面向个体的教育并不简单,但行动总比等待好。我很赞成张建平校长的“强制读书”的做法,我们鼓励老师买书,规定备课组订书,甚至强制老师写读书笔记,让读书成为行动的总纲领。

全面开展课程改革:我们的课程改革其实一直都在进行,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还不够。我觉得我们现在的老师是很辛苦,但是也很幸运,因为,我们在最好的时代遇到了最好的教改环境。

理念先行了,才能顺利抵、自觉自愿地进入课改,虽然,行政命令也需要,但是,“我要做”和“要我做”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特别认同陆世德局长对课改的看法:“别人的经验可以学,但最管用的经验一定是自己摸索出来的……给原则不给方法,定方向不定模式,最充分地调动和发挥老师们的积极性、创造性。”的确,高效课堂的重点是“高效”而不是“模式”,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但绝对不能硬搬,否则,就真的是戴着脚镣跳舞了。

北京十一学校行动纲领中有这么一段话:课堂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堂高效,教育才会高效;课堂优质,学生才会卓越;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新;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课程与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且,把课程与课堂定为学校6年内需要加大气力改进的战略领域。

全面推进课改,让改革之花满园绽放,是个很诱人的愿景,但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很复杂而富有个性的高级劳动。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科、每一个班级、每一位教师都各有不同,如果我们希望通过一场变革,让他们行走的方式甚至速度都一样,不仅没有可能,而且即使实现了这样的目标,那肯定也是违背了许多规律,是一个不可信的目标。

每一个人从观念的转变、策略的运用到方法的借鉴创新都必须经历别人无法代替的过程、感悟、体验、纠结、挣扎,所以我们要学会等待,注意观望,在必要的时候给予搀扶帮助。

我非常喜欢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华应龙校长的观点:如果局长迷恋校长成长,校长迷恋老师成长,老师迷恋学生成长……那么,我们的教育梦,我们在中国梦或许就不再是一个梦。并且,迷恋他人成长者都将被他人迷恋……所以,我非常愿意给老师们搭建进步,成长的平台。

我们决定以“语文主题学习”为起点,开展新一轮课改。李希贵说:教育是与读书联系在一起的,书籍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一个学生在他相应的年龄段,如果没有读过适合他读的书,那是人生无法弥补的遗憾。应该让读书活动伴随孩子的一生。“语文主题学习”是在课内进行大量阅读的语文教改实验,它不存在专家学者的象牙塔里,它不停留在名校名师的课堂里,而是村办小学也能信手拈来,普通大众的孩子也可以享受得到。

和北京新学校研究院的蒋钢主任、马红芳老师取得了联系,得到两位老师的大力支持,两位老师的对待工作的热情和博大的教育情怀深深地感染着我。

于是,47日晚上教师例会,我向全校老师介绍了有关“语文主题学习”的实验的背景和相关资料,开始在学校招募愿意承担实验班的老师,虽然,很多老师听了之后也跃跃欲试,但真正报名的才七位老师,但是,我认为已经很不错了,每个新的领域,新的实验总是要有几个领跑者,才能让我们的事业走得更远,从林州回来后,又有三位老师加入了我们的实验班行列,令人欣慰。

当然,课改不仅仅是语文,课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实现素质教育。所以,依据国家规定的课程,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调整课程设置,改变评价体系,也是我们目前正在思考并完善的工作之一。我们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学校的所有课程,不管是大学科还是小学科的课堂都能呈现百花齐放,万木争荣,多姿多彩的局面。

全心投入美丽校园建设:美丽校园其实就是一所学校的文化魅力,美丽校园就是能让朝夕生活在其中的学生和老师感受到幸福、快乐。

让师生感受到幸福、快乐,真正“自由呼吸”,这就是美丽校园的内涵。

让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很重要,因为这样,我们才会研究管理的办法,才会调整管理的思路。

让阅读滋养心灵,因为读书使人顿悟教育;教育,使人顿悟人生。

让情感的火花燃烧起来,因为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情感投入学习,比怎样学习、学习什么更重要。

让孩子的思维插上自由飞翔的翅膀,因为什么时候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

让评价的标尺多样化,因为多一把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我们就会发现大树有大树的风采,小草有小草的魅力。

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因为这就是不简单。

所有这些既是精神文化,但又必须有制度文化的支撑,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如果能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而今天,我们已经到了用文化影响学校和管理学校的新时代。

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班风这些文化的形成和每位老师、学生都息息相关。一是从细节入手,细化班级管理制度,强化学生习惯养成,优化评价师生的机制;二是以活动为依托,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开展一些微课程,丰富校园的精神生活,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发挥、表现和确立自己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三是加大校本培训力度,利用“走出去,请进来”学习方式,加快教师专业发展进程,让所有为人师者无论是理念还是行动都能真正着眼于学生发展。

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我们的办学目标。

 

借水行舟,虽然不一定行得远,行得稳,但我仍然愿意在实践、改革的路上做一名先行者、示范者、发动者,享受教育的从容与浪漫,过一段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